影视编辑器 - 2150.第2150章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1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间步入五十年代中期,苏宁的商业帝国已然成为一个横跨航运、贸易、制造业的庞然大物。
    然而,他深知,在冷战格局日益固化、欧洲政治风云变幻的年代,纯粹的财富并不足以保障绝对的安全。
    而且越来越有钱,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盘中餐,就比如那个陈某志不就是成了别人的唐僧肉?
    所以他需要一个更坚固、更合法的政治护身符。
    而最佳的人选,莫过于他的岳父……
    在意大利国内声望卓著、拥有军方背景且与家族利益深度捆绑的瓦莱里奥·博尔盖塞将军。
    而且还可以以瓦莱里奥家族为契机,一如既往地培养自己的代理人。
    “岳父,您的家族越成功,地位越稳固,我们的事业才会越来越安全。”在瑞士庄园的书房里,苏宁对前来探望女儿和外孙的瓦莱里奥将军直言不讳。
    壁炉的火光映照着他冷静的脸庞,“是时候考虑更上一层楼了——竞选意大利总统。”
    瓦莱里奥将军并非没有政治野心,但他深知竞选的巨大成本和复杂性。
    他沉吟道:“苏宁,总统之位……这需要庞大的资源,以及应对各方势力的博弈。”
    “资源的问题,您不必担心。”苏宁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苏氏集团,就是您最坚实的后盾。”
    “可是一旦失败就是万劫不复。”
    “岳父多虑了!有些事情不争就是毁灭。”
    “好吧!为了你和乔凡娜,还有宝贝外孙苏承祖,我就为你们再拼一把。”
    “谢谢岳父大人。”
    一场倾注巨资、精心策划的造王运动就此拉开序幕。
    苏氏集团掌控或间接影响的数家欧洲主流报纸、电台,开始连篇累牍地报导瓦莱里奥将军的“光辉事迹”。
    先是重点渲染他在战争末期“深明大义”,率领海军精锐“弃暗投明”,加速了意大利北部的解放,是“为国家和平与统一做出关键抉择的英雄”。
    接着淡化他早期与法西斯政权及德军合作的历史,将其描绘成一位“在复杂形势下尽力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军人”。
    最后大力宣传他出身贵族,家风严谨,是“传统美德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体”,并与女婿苏宁的成功企业家形象绑定,塑造一个“懂得经济发展、能带领意大利走向繁荣”的领导者形象。
    当然,苏宁还通过复杂的渠道,将海量资金注入瓦莱里奥的竞选团队。
    以政治献金、利益承诺等方式,争取议会中关键议员和党派大佬的支持。
    资助和支持各地的竞选办事处,组织集会、游行,发放宣传品,确保基层动员能力。
    用巨额广告投入和“顾问费”换取更多媒体的正面报道,压制或淡化负面新闻。
    另外,瓦莱里奥凭借其在海军和特种部队中的旧部关系,稳住了军队的基本盘。
    苏宁则通过“凤凰贸易”过去与军方千丝万缕的联系,暗中协调,确保军方至少保持中立,甚至暗中支持。
    而且苏宁以未来苏氏集团将加大对意大利的投资、助力意大利工业复兴、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诱饵,争取工商业界和工会组织的支持。
    利用博尔盖塞家族在传统贵族和天主教势力中的影响力,并通过对教会慈善事业的巨额捐赠,争取梵蒂冈和国内保守派选民的好感。
    ……
    竞选过程中,对手不可避免地翻出瓦莱里奥将军的战时历史,指责他与法西斯过往甚密。
    苏氏集团的公关团队立刻启动应急预案:
    迅速抛出几位“德高望重”的退役将领和政要,出面证明瓦莱里奥将军“始终心系国家”,当年的选择是“痛苦但正确的”。
    同时,旗下媒体立刻挖掘并大肆渲染竞争对手的丑闻,转移公众视线。
    瓦莱里奥将军本人则以沉稳、忏悔又带着民族大义的姿态出现,表示“任何意大利人在那个年代都面临艰难抉择”,强调自己“最终选择了人民和和平”,成功将危机转化为展示“担当”的机会。
    在苏宁近乎无限的财力和强大的资源运作下,瓦莱里奥·博尔盖塞的竞选声势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最终,在激烈的角逐后,他成功当选为意大利共和国总统。
    当瓦莱里奥总统在奎里纳莱宫(意大利总统府)宣誓就职时,苏宁站在观礼席上,平静地注视着这一切。
    他知道,这笔政治投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回报。
    从此,苏氏集团在意大利乃至欧洲的经营,获得了一道最高级别的“护身符”。
    政策倾斜、商业便利、危机时刻的政治庇护……都将变得顺理成章。
    他的岳父坐镇罗马,他的商业帝国遍布全球,两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难以撼动的利益共同体。
    苏宁不仅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更成为了一位能够影响一国元首的幕后权力巨头。
    他将生意的安全,牢牢地绑定在了家族权力的顶峰之上,这在冷战时期的欧洲,无疑是一步绝妙的棋局。
    ……
    随着岳父瓦莱里奥·博尔盖塞成功当选意大利总统,苏宁和他的苏氏集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便利和商业影响力。
    他敏锐地意识到,将集团未来的主业锚定在汽车工业,不仅能与他的迈巴赫战略形成协同效应,更能深度绑定意大利的国家利益,使得苏氏集团与意大利的经济命脉融为一体,变得更加“大而不能倒”。
    一场旨在构建横跨德意两国的汽车帝国的并购与创牌大戏,紧锣密鼓地上演了。
    玛莎拉蒂,这个以三叉戟为标志、象征着意大利极致性能与赛道荣耀的品牌,在战后同样陷入了财务困境。
    面对苏氏集团带着总统背景和雄厚资本伸出的橄榄枝,玛莎拉蒂的股东们几乎没有太多抵抗的余地。
    收购谈判在摩德纳进行得异常顺利。
    苏宁亲自出席了签约仪式,他向玛莎拉蒂的管理层和工程师们承诺:“苏氏集团将保留玛莎拉蒂纯粹的赛道基因和独立的研发精神。我们将投入重金,不仅用于延续你们伟大的gt赛车传统,更将开发新一代高性能豪华轿车,让三叉戟的咆哮,响彻全球每一个角落。”
    收购玛莎拉蒂,为苏氏集团的汽车版图注入了高性能的灵魂,与迈巴赫的“高品质、高可靠性”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如果说收购玛莎拉蒂是摘取王冠上的明珠,那么对菲亚特的渗透和最终控股,则堪称一场战略决战。
    菲亚特是意大利工业的真正基石,是国民经济的象征,其政治意义和市场规模远非玛莎拉蒂可比。
    这一次,瓦莱里奥总统的隐性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股权交易、市场运作以及在政府层面施加的“温和”影响,如通过产业政策、政府采购等向菲亚特释放善意,前提是与苏氏集团合作,苏宁最终成功地获得了菲亚特的控股权。
    在都灵菲亚特总部,面对惴惴不安的管理层和工会代表,苏宁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商业远见:“先生们,苏氏集团入股菲亚特,并非要改变这家伟大公司的意大利心脏。恰恰相反,我们将利用全球资源,帮助菲亚特巩固在欧洲小型车市场的领导地位,并开拓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我们将引入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确保都灵的工厂和工人拥有光明的未来。”
    控股菲亚特,意味着苏氏集团一举掌握了从微型车、家用车到商用车的庞大生产能力、成熟的销售网络以及深厚的产业工人基础。
    这为整个汽车帝国的规模化扩张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
    ……
    在完成了对德国迈巴赫、意大利玛莎拉蒂和菲亚特的布局后,苏宁做出了一个极具个人色彩的决定……
    创立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以他的妻子,总统之女乔凡娜的名字命名。
    “乔凡娜汽车”的定位非常清晰:专注于生产优雅、时尚、易于驾驶的豪华汽车,主要面向日益崛起的独立女性消费者和追求生活品味的富裕阶层。
    品牌设计中心设在时尚之都米兰,汇聚了意大利顶尖的汽车设计师和时尚界人士,力求每一款“乔凡娜”汽车都如同移动的艺术品。
    充分利用迈巴赫的底盘技术、菲亚特的发动机小型化经验以及玛莎拉蒂的性能调校功底,进行舒适化改良。
    另外以总统爱女的名字命名,本身就为这个新品牌赋予了高贵、优雅和值得信赖的天然光环,是绝佳的营销利器。
    乔凡娜本人也亲自参与了品牌形象的塑造,她的美丽、艺术修养和第一家庭的背景,使得“乔凡娜”汽车一经发布,便在上流社会和中产精英中引起了巨大轰动。
    至此,苏氏集团的汽车帝国雏形已现。
    菲亚特作为基石,覆盖大众市场,提供规模和现金流。
    迈巴赫转型后主攻品质可靠、价格合理的中高端市场,树立“德国工艺”新形象。
    玛莎拉蒂坚守高性能堡垒,满足对速度和激情有需求的顶级客户。
    乔凡娜则开辟了时尚豪华的细分市场,捕获新兴消费群体。
    这个横跨德意、覆盖从平民到顶级富豪、从性能到时尚的庞大汽车产业网络,不仅为苏氏集团带来了滚滚财源,更使其成为了欧洲工业复苏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苏宁成功地将商业战略与政治联盟、家族利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苏氏集团这艘巨轮的未来,牢牢地系在了飞驰的汽车车轮之上。
    一个足以影响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新巨头,已然崛起。
    ……
    五十年代中期,罗马,这座永恒之城,在战后的复苏中重新焕发出艺术与活力的光芒。
    此时,一位年轻的美国女演员,奥黛丽·赫本,正在这里参与一部名为《罗马假日》的电影拍摄。
    她清澈如小鹿的眼眸、优雅脱俗的气质,以及那份混合着纯真与坚韧的独特魅力,已经开始在圈内小范围流传。
    与此同时,苏宁因旗下“玛莎拉蒂”汽车品牌准备在罗马拍摄一系列彰显意式风情与时尚格调的广告大片,同时也为了巩固与意大利上流社会及电影界的关系,亲自来到了罗马。
    一场由意大利电影界巨头举办的欢迎派对上,名流云集,衣香鬓影。
    苏宁正与几位制片人谈论着可能的电影投资,目光却在不经意间,被露台角落一个安静的身影所吸引。
    她并未像其他女星那样争奇斗艳,只是穿着一件简洁的黑色鸡尾酒裙,颈间系着一条丝巾,独自倚着栏杆,望着远处罗马的夜景,眼神中带着一丝与这喧嚣场合格格不入的疏离与淡淡的忧郁。
    那一刻,仿佛周围的喧嚣都成了她的背景板。
    苏宁端起两杯香槟,走了过去。“美丽的女士,夜风有点凉,喝一杯或许会好些。”
    他将一杯酒递过去,声音温和。
    赫本微微一惊,转过头,看到一位气质沉稳、东方面孔的英俊男子。
    她接过酒杯,报以一个礼貌而略带羞涩的微笑:“谢谢您,先生。”
    “赫本小姐,我看过你的试镜片段,《罗马假日》。”苏宁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了主题,语气是纯粹的欣赏,“你的表演有一种难得的真实感,仿佛不是在演戏,而是在生活。”
    这不同于寻常恭维的、专业而真诚的评价,让赫本有些意外,也让她放松了警惕。
    接着他们从电影聊起,逐渐延伸到戏剧、文学、音乐,甚至对战后欧洲的看法。
    苏宁见识广博,谈吐优雅,更难得的是,他总能精准地理解她话语中细微的情感和艺术追求。
    他并非试图讨好和谄媚,而是真正地在与她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
    赫本发现,这位神秘的东方富豪,与她之前遇到的所有追求者都不同。
    同样也没有炫耀财富,没有盛气凌人,反而像一位温和的导师和耐心的倾听者。
    在苏宁身边,赫本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和被理解。
    随后的日子里,苏宁以一种细致入微又不显唐突的方式,出现在赫本的生活中。
    在赫本因拍摄压力而疲惫时,他会“恰好”安排一辆舒适低调的“玛莎拉蒂”轿车接送她往返片场。
    苏宁会记得赫本随口提过喜欢的作曲家,然后弄来私人音乐会的门票。
    亲自带赫本去探寻罗马那些不为游客所知的、充满历史气息的小巷和咖啡馆,避开媒体的聚光灯。
    一次,在台伯河畔的夕阳下,赫本向苏宁倾诉了她幼年在战时荷兰经历的苦难,对食物匮乏的恐惧,以及舞蹈梦想的破碎。
    这些深藏心底的创伤,她很少向人提及。
    苏宁静静地听着,然后轻轻握住了她的手,目光深沉而温暖:“过去的伤痕塑造了现在的你,让你更加坚韧,也让你眼中的光芒更加珍贵。未来,不会再让你经历那样的寒冷。”
    这句承诺,如同一道暖流,击中了赫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她从他眼中看到的,不是怜悯,而是深深的疼惜与保护欲。
    感情在罗马的古迹与夕阳中悄然滋长。
    对赫本而言,苏宁是娱乐圈中一个强大、温柔且理解她的港湾。
    对苏宁而言,赫本则像是他复杂、算计的人生中意外降临的一抹纯白月光,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纯粹美好的渴望与守护欲。
    尽管苏宁已有家室,而赫本也深知这一点,但在这座浪漫之都的魔力下,两颗孤独而契合的灵魂,还是不可避免地靠近了。
    他们开始了一段极其隐秘,却充满了艺术共鸣与真挚情感的罗曼史。
    这段“罗马假日”,无关政治,无关商业,只关乎两个灵魂在特定时空下的相互吸引与慰藉。
    苏宁的汽车帝国版图上,意外地增添了一抹最温柔、最亮丽的色彩。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