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 第679章 请给孩子一个机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79章 请给孩子一个机会
    今天的《纽约时报》头版头条上,是一副黑白色的照片,在一个满是杂物的垃圾桶內,露出一具婴儿的遗体。
    婴儿的一只小手举出垃圾伸向天空,仿佛在最后一刻还在祈求,有人能够挽救它。
    照片的下方是新闻的標题,用血红色的粗体字写著一行单词:“helpthebaby!”
    標题的下面是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数字:
    1984年,纽约市警局就收了106具婴儿遗体,它们大部分在街道上,在垃圾堆中,在下水道里。
    因为被发现的早,而及时获得救援的婴儿只有6个,没有被发现的可能会更多。
    这张照片,就是童佳佳的团队在纽约警局的档案中设法获得的。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了,当童佳佳又一次看到它时,依旧不敢再多看一眼,只是心中更加坚定了,要把《天使小屋》办成的信念。
    不出所料,这份报导引爆了纽约市民们那颗骄傲的心,我们伟大的苹果城怎么能够有这种事情发生。
    无数的人打电话到报社,希望確认这则消息的真实性,可惜,报社的回答让人心都凉了。
    原来这就是真实的纽约。
    之后,每隔两三天就有一则新的报导出炉。
    有的是关於古老的“弃婴轮盘”的科普,有的是激进的报纸呼喊著把那些弃婴的人都抓起来重判,还有的是公眾人物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其中,纽约圣约翰大教堂的欧文神父,代表教堂的威尔森主教承诺:
    如果有相关的公益事业,圣约翰大教堂將会给予全力支持,並不排除將来重设“弃婴轮盘”的可能。
    时间发酵了两周,就在舆论即將冷却下去的时候,由市长埃德动议的《天使小屋》计划被送上了市议会的案头。
    没错,《天使小屋》计划发起人的名头,已经被按到了埃德的头上,对此,童佳佳和孙志伟都没有反对。
    很多事情光有钱是不行的,正巧埃德需要更多的正面曝光,而他们需要动用埃德的政治影响力,让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至於童佳佳或者《玛利亚基金会》的名气,那並不重要,事情是他们做的,將来自然会有人知道。
    媒体在行动,埃德也在行动,童佳佳和基金会也在做最后的准备。
    《天使小屋》计划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天使小屋,它被设计成了类似国內交通岗亭的样式,
    小屋是由保温、隔热材料製成,里面的空调24小时开启,保持著恆温28摄氏度,由合作单位负责供电。
    小屋內放著一个医用的保温箱和一张婴儿床,旁边的小桌子上有一个笔记本。
    笔记本用来留言,可以记录孩子的名字、生日或者病歷,有没有注射过疫苗等情况。
    但在笔记本的第一页却是一张承诺书,承诺书中承诺父母自愿放弃孩子的抚养权,也同时放弃了孩子將来对父母的养义务。
    很多人觉得,西方那边没有养老人的习惯,老人的养老问题普遍依赖医疗保险、养老金及社会福利。
    確实有这个情况,老年人主要依赖个人储蓄、退休金或养老院等机构。
    子女通常出於道德责任或情感因素,为年老的父母提供帮助,例如共同居住、分担费用,但並非法律强制。
    但美国依然有30个州有《孝道责任法》,该法案要求成年子女,在父母无法承担基本生活费用时,提供经济支持。
    若年老的父母无法独立生活,子女可能被要求承担护理费用。
    部分州在年老的父母申请政府补助时,会要求子女出具无能力承担费用的证明,否则,子女可能会被追责。
    这个承诺书是孙志伟坚持放进去的,你都要丟孩子了,还指望將来孩子对你承担养老义务,简直是痴心妄想。
    当然,这个承诺书可以签,也可以不签,但签与不签,他们肯定要採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这个小屋里面有一个延时报警装置,当有婴儿被放进来后,警报装置就被触发。
    但它不会马上报警喊人,而是会延时3-5分钟,让孩子的父母可以及时离开。
    等警报响起时,就会有合作单位的人过来抱走孩子,並同时通报警局和《玛利亚基金会》。
    平常没有人使用的《天使小屋》的大门都是开启著的,当有婴儿被放进保温箱后,等小屋的大门被孩子的父母关闭时,就会自动上锁。
    这可以保证,在有人过来接孩子前的这几分钟內,孩子不会受到意外的侵害。
    如果《天使小屋》接收了孩子,结果却在人来之前把孩子弄丟了,那后果简直难以想像。
    这並非多此一举,也不是危言耸听。
    孙志伟並不吝於以最恶毒的心思,去揣度人类这一万物之灵长,他清楚的知道,人性之恶是没有下限的。
    同时,这也是为了避免他们的《天使小屋》成为罪恶的温床。
    在《天使小屋》计划开始后的第20天,第一座《天使小屋》被悄悄的安放在,纽约圣约翰大教堂门前不远处。
    欧文神父还將报警装置安放了三个,分別在门口的警卫室,自己的办公室和主教的办公室三处。
    这样就能保证每天24小时,至少有一处有人在,可以在接到警报后立即赶过去,接到《天使小屋》里面的孩子。
    这次安装工作並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通知媒体,因为正式计划开始的时间还没有到。
    他们需要等,既要等市议会那边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也在等將所有的《天使小屋》安装到位。
    最后,他们还要为小屋做好宣传,让有需要的父母可以知道在哪里找到《天使小屋》。
    又一周过去了,市议会终於出台了一个临时法案《安全弃婴法案》。
    第二天,在《安全弃婴法案》见报的同时,童佳佳的《玛利亚基金会》为这则法案和他们的《
    天使小屋》计划推出了一个gg宣传语:
    “不用感到羞耻,不会受到责罚,不需留下名字。”
    “你可以在纽约的任意医院、消防站或者教堂找到《天使小屋》。请给孩子一个机会。”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