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 第756章 入夏则夏,入夷则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56章 入夏则夏,入夷则夷
    二是苏拉威西岛上华族总人口超过50万。
    在苏拉威西岛上,华族的总人口虽然不占优势,但经济和文化上却占据了主动权,政治上对华族也较为其他岛屿宽松。
    苏拉威西岛居民除了华族外,主要由7个民族组成,即托阿拉、托拉查人、布吉人、望加锡人、米纳哈萨人、莫里人和哥伦打伦人。
    托阿拉人居住分散,属于丛林中的游牧民族。
    托拉查人在岛中部、东南部和东部,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是基督徒,基本上务农,属于刚开化的族群。
    布吉人和望加锡人是穆斯林,体格强壮,精力充沛,肤色白皙,酷爱赌博、欢宴和斗鸡,居住在南部,很勤奋,善于制作编织物品、纺织品、金银细工和造船等。
    米纳哈萨人属于白人种族,生活方式也比较西化,每个村庄都有教堂和学校。
    莫里人是高地民族住在东部。
    哥伦打洛人住在东北半岛西部和中南部,身材矮小,头发平直,肤色较白。
    孙志伟看中这里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爪哇族人口很少,而其他族群都不是世界主流族群,未来被吸收的可能很大。
    咱们华族历代是怎么壮大起来的,光靠生娃么?怎么可能。
    还不是咱们的老祖宗一代又一代的征服四夷,归化土人,才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华族。
    西方人注重的是血统,咱们华族注重的是文化,入夏则夏,入夷则夷。
    在孙志伟看来,说华语,书华文,穿华服,尊华礼,那他就是华族人。苏拉威西岛上的这七个族群1000多万人,将来迟早都是华族人。
    现在,苏拉威西岛上华族中的一个望族也姓黄,现在的家主是创立了金光集团的黄奕聪。
    黄奕聪今年65岁,他的金光集团旗下有一个利润最丰厚的企业“金光强力精华有限公司”。
    这是他与三林集团合股的一个食用油公司,也是爪哇最大的食用油公司。
    但要知道三林集团是干什么的,三林集团的董事长名叫林绍良,爪哇首富。
    这个林绍良早年救过一个荷兰反抗军的领导哈山·丁,并且跟他结成了莫逆之交。
    而哈山·丁就是爪哇的国父加诺的岳父。
    通过哈山·丁的介绍,林绍良傍上了加诺,并开始用自己的资产,大力支持他们对荷兰的反抗运动,甚至不惜亲自帮他们押运军火。
    在此期间,林绍良跟很多爪哇军方未来的军官成了好友,等哈托上台后,林绍良更是成了哈托在商业上的代言人。
    这个地位类似于曼青时期的胡雪岩,红顶商人嘛。
    都说华族在哈托时期被压制的很厉害,但那是指普通华族,林绍良在这一时期可没受到什么影响,甚至地位更加稳固了。
    其他的不说,这个林绍良在商业上真的很有天赋,背靠哈投的他更是将爪哇岛上能挣钱的行业都收入囊中。
    因为林绍良在爪哇岛上的经济地位十分强势,所以,在哈托时期崛起的黄奕聪,想要在爪哇岛壮大,只能找林绍良合股。
    这就是“金光强力精华有限公司”的由来。
    面对“金光强力精华有限公司”这么挣钱的企业,林绍良这么强势的人物哪里会不觊觎,而占据了一半股份的黄奕聪自然也别想好。
    到了去年的时候,两者在公司的经营等方面已经出现很多矛盾。
    而林绍良又是背靠哈托的华商领袖,黄奕聪几乎没有反抗的余地。
    最后,他只能将“金光强力精华有限公司”的股份卖给了林绍良,从爪哇岛脱身。
    孙志伟也觉得当年黄奕聪离开家乡苏拉威西,跑到林绍良的主场爪哇岛去拓展生意是个败笔。
    不过,他也不是没有收获。多年经营食用油业务,让黄奕聪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很多人都叫他“食用油大王”。
    这个行业好名声,让他回到苏拉威西重建食用油企业变得容易了许多。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黄奕聪也是幸运的,因为他刚从雅加达脱身,哈托就被孙志伟给扬了。
    而三林集团的商业重心雅加达却陷入了战火,林绍良的三林集团不仅生意一落千丈,爪哇岛上的很多产业也都在战火中化为乌有。
    后面,孙志伟就要找机会去一趟苏拉威西,见一见黄奕聪这位苏拉威西的华族领导者。
    他需要改变一下黄奕聪的政治理念,光把精力放在商业上是没有出路的。
    商业发展到最后都必须有官面上的庇护,不然就是待宰的羔羊。他自己在爪哇岛的经历就是明证。
    苦心经营近二十年才壮大起来的爪哇第一食用油公司,就这么被人抢走了,这可是个刻骨铭心的教训。
    虽然现在黄奕聪新开的食用油公司正在快速占领市场,但东山再起的苦楚真不是一个商人愿意经历的。
    他已经60多岁了,退休了再创业,想一想就知道这不是什么美好的经历。
    如果现在黄奕聪进军政坛,现在就是很好的时机。
    以后黄奕聪在政坛开拓,他的儿子经营生意为他提供资金支持,这将是一条很好的发展线路。
    黄奕聪的儿子黄鸿年也不是什么普通人,他的经历也堪称传奇。
    黄鸿年的前半生可以用几个十年来统计。
    他1948年在苏拉威西出生并生活了10年;然后回国读书恰好赶上下乡插队,这又是十年;
    之后他回到苏拉威西跟随父亲从商,并很快崭露头角成为商界后起之秀,这又是第三个十年;
    三十岁时黄鸿年去了新j坡,了十年在那里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成为商界的翘楚;
    如今,黄鸿年听到改开的号角,已经转战港岛,正在进军内地。
    国泰银行的郑家发跟黄鸿年关系不错,几次给黄鸿年的生意提供了资金支持。
    倒不是黄家没钱,年轻人嘛,心气高着呢,总想靠自己做出一番事业。
    所以黄鸿年在经营自己的生意时,从不找家里的银行“爪哇国际银行”借钱。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