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86章 苏公楼建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86章 苏公楼建成
    还是平时更活跃的王家屏说道:
    “子霖兄,我们二人想要外任。”
    这下子轮到罗万化惊讶了。
    庶吉士馆选成为翰林,是多少读书人的追求,这就是科举的青云之路。
    那些翰林院的老翰林们,就算是在翰林院苦熬著,也不愿意离开翰林院,去地方上担任“浊职”。
    王家屏和张位却在馆选成功后,主动要求外任?
    苏泽玩味的看著两人问道:
    “忠伯(王家屏字)兄,明成(张位字)兄,二位仁兄为何要外任?”
    这下子反而是张位回答了,他说道:
    “子霖兄,我们想要外任,还是因为你的文章啊。”
    罗万化疑惑道:“子霖兄的文章?”
    张位说道:“子霖兄在报纸上说,此为『大爭之世』,吾等在翰林院见了那么多蹉跎岁月的老翰林,实在不想重蹈他们覆辙。”
    张位说道:
    “所以我们二人商议,想要外任,做出一番事业来。”
    其实张位也说了一半的理由。
    他们迫切想要外任,也有同辈竞爭的压力。
    同辈竞爭,来自於周围同辈的压力。
    人一般不会和比自己年长的人竞爭,处於同辈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是最好的竞爭对象。
    而科举同年,就是最典型的同辈了。
    大家都是同一年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张位和王家屏也都入选了庶吉士,这放在整个大明歷史上,也都是堪称辉煌的官场起点。
    奈何遇到了苏泽。
    好吧,就算是苏泽已经超越了同辈的范围,同年的进士早已经不把他当做同辈看待。
    那状元罗万化执掌京师第一大报,身兼东宫讲官,入仕两年就编写完成皇家教材《帝鉴图说》,这份成就又怎么看?
    那可以说罗万化是状元,不用馆选就授予翰林官,起点和別的同年不一样。
    那沈一贯这个正五品的礼部郎中,又立下出使草原奇功的又怎么算?
    甚至不要和沈一贯比,沈藻这个湖广监察御史,刚刚在楚宗案中立功的,还有王任重这个外城巡城御史,稳定京畿治安,刚刚获得刑部嘉奖。
    別人和自己一起进入官场,三年来一事无成,很多没有成为庶吉士的同年,也都在地方上任职三年了。
    这种压力下,王家屏和张位萌生了外任的想法。
    当然,他们选择在馆选结束后外任,那也是为了自尊心。
    如果馆选前提出外任,岂不是说自己没能通过馆选。
    先通过馆选证明实力,再请求外任,那至少也有了翰林院的工作资歷。
    王家屏和张位主动请求外任,苏泽自然是支持的。
    大明的內阁体系还是太缺乏基层经验,张居正后的阁臣,基本上都对基层情况了解不足,大明很多政策都浮在上面,根本执行不下去。
    苏泽知道两人的做官的能力,但是有做官的能力不代表有做事的能力。
    既然两人求到自己头上,苏泽自然愿意帮忙。
    他问道:
    “两位兄台,想要去哪里?”
    这下子王家屏和张位大喜,他们想要请苏泽帮忙,只是希望苏泽能说服一下重臣们,放自己两人外任。
    刚馆选的翰林官请求外任,这在大明歷史上还没有先例。
    执掌翰林院的是掌院学士张居正,执掌吏部的则是吏部尚书高拱。
    所以必须要这两位阁老赞同才行。
    而眾所周知,苏泽和高张二位阁老的关係密切。
    但是现在苏泽不仅仅愿意帮忙说情,还主动提出要帮他们安排去向,这自然是意外之喜。
    眾所周知,凡是苏子霖上疏的事情,无事不准。
    张位说道:
    “子理兄,我想要去山西看看。”
    “为什么是山西?”
    “羊毛、煤炭,这些东西都来自山西,草原动盪,京师的物价都很动盪,从未有一省有如此之重。”
    张位说道:
    “所以我想去山西看看,看看煤矿是如何开採的,看看马市是怎么交易的。”
    王家屏则说道:
    “子霖兄,我想要去福建。”
    “子霖兄也知道,我是山西人,从没有见过大海。”
    “大明海疆千里,海贸之盛还要看福建,我想要看看这海贸到底带给大明什么。”
    苏泽看著两人。
    王家屏一个山西人,要去福建看海。
    张位已经江西人,要去山西看草原。
    两人来了个南北互换。
    苏泽轻轻扣动指节说道:
    “山西那边,大同巡抚王用汲两次弹劾大同马政同知,朝廷已经连续罢黜两任。”
    马政同知,就是负责大同马政的官员。
    这是个正六品的地方官,张位这个正七品的翰林编修外任绰绰有余。
    当然,这也是一个被翰林们视作“浊职”的职位,甚至因为马政同知要经手钱財,更是被认为是充满铜臭味道的职位。
    但是对於地方官员来说,这个职位又充满吸引力。
    大同马政同知负责大同马政,眾所周知这是个油水极多的肥缺。
    这也是王用汲连续弹劾两人马政同知的缘故。
    看到张位对於这个位置感兴趣,苏泽点点头。
    苏泽又看向王家屏说道:
    “忠伯兄,福建那边,前阵子福建官员上疏,请求撤澎湖巡检司设县。”
    这是福建几个沿海城市一同上奏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澎湖只有巡检司,导致整个澎湖的走私严重,这已经影响到了福建港口的利益。
    仅仅福建一个省,就有漳州、泉州、福州等三个城市开港,可以说是东南地区海贸最发达的省份。
    因为澎湖缉私不严,导致很多商船只是停靠澎湖,却不再前往福建。
    於是就有了这份奏疏。
    王家屏也喜道:
    “子霖兄我愿意去澎湖。”
    苏泽点头,这件事对他来说確实是不是什么难事。
    因为这两个职位,也都不是竞爭激烈的职位,王家屏和张位的科举名次和资歷,担任这两个职位也是绰绰有余。
    两人又向苏泽拜谢,接著说道:
    “子霖兄,如果我们要外任,这次翰林院分房的事情,我们就不参与了。”
    “翰林院分房?”
    张位回道:
    “子霖兄你还不知道吗?工部已经造出第一批新楼了,陛下恩旨先解决翰林和言官的租房问题,原本我们也报名的。”
    苏泽这才想起来,自己提议建造新式水泥土楼还是六月份的事情,工部主事黄宗禹负责建造。
    现在三个月过去了,第一批土楼竟然已经完工了。
    苏泽看向罗万化,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你实在是太忙了,前两天我还和你说过这件事,报社採风使还写了一篇文章,准备登在下一期的报纸上,你都没注意这件事。”
    苏泽这才想起来,好像罗万化依稀说过这件事,但这些日自己操心北疆的事情,没有將这件事放在心上。
    苏泽想了想说道:“几位兄台,我们去看看?”
    ——
    西城,烂面胡同。
    烂面胡同在菜市口附近,本地有一家製作烂面的小店,因为口味不错而闻名京师。
    这之后整个胡同又开了不少烂麵店,因此叫做烂面胡同。
    其实应该叫做烂肉麵,是將煮烂的拆骨肉放入面里。
    这种烂面丰俭由人,还能吃上肉,是很有名的市井小吃。
    不仅仅是普通百姓偶尔会买,租住在烂面胡同的官员更是消费主力。
    有时候一碗烂面就能顶饱一整夜,也省的在家开伙了。
    烂面胡同边上有一块空地,加上周围的官署房產,黄宗禹选择在这里建造了五座新式水泥土楼。
    等苏泽一行人来到烂面胡同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这三座水泥土楼。
    工部经过验证,土楼最好的高度是四层,又经过工部的规划,一层分为四户。
    北面是楼道外,东西两边各有一户,南面则塞下了两户,这样下来,一座土楼就能住上十六户人。
    而五座土楼,就是足足八十户人家。
    这也难怪连张位和王家屏这样的年轻翰林,都有资格能分到租房的。
    张位说道:
    “翰林院內其实也有很多老翰林租房住,但是他们不愿意搬来新式土楼。”
    “为什么?”
    张位苦笑说道:
    “他们说土楼的高层断了地气,风水不好,住进去就別想升官了。”
    王家屏也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这些老翰林长期待在翰林院,都已经魔怔了。
    苏泽愣了一下,也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解释。
    苏泽问道:
    “这样的人多吗?”
    张位摇头说道:
    “不多,朝廷的政策下来了,烂面胡同的租金每年三银元,这要比烂面胡同的房租要便宜一半还多,像是我和忠伯兄这样的,家人不在京师的,还可以合租,那一年只要不到两银元,这真是陛下的德政啊!”
    张位说的真心,京师住房问题一直都是老大难问题。
    高级官员还好,低级官员每年俸禄本就微薄,还要支付一大笔租金。
    歷代皇帝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如今在隆庆皇帝执政的时候,见到了解决的曙光。
    眾官员又怎么能不感恩戴德呢。
    一行人又来到楼前,正巧遇到了负责工程的工部主事黄宗禹。
    见到苏泽,黄宗禹十分的激动,他对著苏泽说道:
    “苏翰林,下官知道您公务繁忙,本来准备正式完工请您过来,没想到您这会儿就来了。”
    苏泽也看向黄宗禹,他没有穿官袍,而是套著一身匠人的衣服,三个月不见整个脸都沧桑了很多。
    看样子这位工部主事不是甩手掌柜,而是每日亲力亲为泡在工地上,也难怪这么快就能完工。
    “黄主事,能不能带我们参观一下?”
    “这个自然,苏翰林请!”
    五座新楼都已经完工,还剩下一些道路之类的配套设施,黄宗禹领著眾人从北面楼梯上楼,先来了四楼的房间。
    苏泽走在楼道里,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整个建筑外观上和前世的筒子楼挺像的,但內部其实和大杂院差不多。
    苏泽也很快就知道,为什么工部最后只造了四层了。
    因为没有管道,三层四层的生活其实是很不方便的。
    没有自来水供水,卫生间更是没有了。
    三层四层就已经如此不方便了,如果再建得更高,那住起来就太不舒服了。
    而且为了防火,也为了冬季供暖,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碳炉。
    但是碳炉子只能製作简单的食物,如果家里人口太多要每日开伙,住在这里就不太方便了。
    果然,穿越前理所当然的生活,其实都蕴含了大量的技术。
    新式土楼看起来像是筒子楼,但实际上要比筒子楼差多了。
    也就只有王家屏张位这种,独自一人在京师做官的適合住在这里。
    但好歹也是进步了。
    而且苏泽也见到了几个搬进来的住户,他们显然对於新式土楼十分的满意,对苏泽更是不停的表示感谢。
    等参观完毕,黄宗禹说道:
    “苏翰林,京师可都將这些楼称为『苏公楼』。”
    苏泽连忙谦虚的说道:“苏某何德何能,岂敢称公。”
    黄宗禹连忙说道:“苏翰林解决了京师官员的住房问题,世人称呼一声『公』又如何?苏翰林的那封《大庇天下寒士疏》,可是被下官誊抄悬掛在公房中,日日提醒自己要儘快让京师百官住上新房。”
    苏泽看了一眼黄宗禹,没想到这看起来憨厚的土木老哥,说话竟然这么好听。
    苏泽身后的罗万化等人也对视了一眼,这位工部主事如此“上道”,肯定会被苏泽记住,那距离升迁也不远了。
    ——
    九月二十六日。
    这一期的《乐府新报》上,除了刊登草原和谈的具体细节,又在二版刊登了新式水泥土楼的进展。
    烂面胡同的五座楼已经完工,廉租给了翰林院和六科都察院的无房官员。
    报纸还採访了几个住进去的官员,眾人都十分的满意。
    在苏泽看来不方便的地方,对於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都不算事情。
    没有下水管道,就用尿壶和恭桶好了。
    没有自来水,用水缸储水就是了。
    比起这么一点不方便,新式水泥土楼的好处就太多了。
    水泥砖墙的隔音效果好太多了,不像以往大杂院那么吵闹,每一户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水泥地面没有蚊虫,也不会受潮霉变,更乾净方便清扫。
    报纸上还刊登了工部的承诺,接下来內阁已经批准,在教场头条的旧三大营校场建造新楼,这次总数在十栋,重点解决六部基层官员的住房问题。
    一时之间,京师中都是感激皇帝隆恩,盛讚苏公楼的声音。
    不过隨著草原使团在六月二十九日回京,京师的热点又转向了王世贞等人的封赏问题。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