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四合院开始的化工人生 - 第225章 玉米大豆
第225章 玉米大豆
五十年代初,鱼云岫以中医的理论基础不符合科学依据为由,向卫生口提了若干建议。对此,卫生口坦然接受其“中医是封建医”、“废医存药”的思想,规定中医必须通过西医考试才能执业。造成的后果就是,90%以上的中医被禁止执业,新中医的培养被全面禁止。
上级在收到中医界的投诉后,经过了一番深入的调查,最终拿下了卫生口的主要领导。
经过了此事件,中西之爭在表面上趋於平静下来。但是“中医是封建医”的思想,仍然牢牢占据了整个卫生系统。
所以,像中药自费、缺少中药材等盘外招也就不足为奇了。
厂长办公室里,老张静静的听著郝仁的抱怨。
良久后他才回道:“你才知道这事吶?甭看咱们生產了这么多的中药丸子、膏剂、散剂,大多数都被苏大强倒腾出去了。真正落到国內的,没多少。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这类西药,卫生口、医院那边倒是欢迎的紧。“
“您一早就知道?”郝仁诧异的问道。
“那可不?等你注意到了,黄菜都凉了。”老张斜覷了他一眼,接著说道。“郝老师,咱们製药厂就是一生產厂。西医也好,中医也罢—咱们都是不好参与的。这种事情还是交给施先生他们去掰扯吧。”
“得儿,看来我这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了。”郝仁自嘲道。
见郝仁面带不虞,老张宽慰道:“放心吧,有上头撑著,中医没那么容易被打倒的。
倒是有个事情和你说一下,各地方对咱们製药厂建设分厂的提议都很支持。甚至有几处地方已经划好了地,建起了厂房,就等著咱们过去投產了。“
“这是好事,我还以为还得等一阵子吶。”
“等?那怎么可能!”老张笑了起来。“全国各地都在热火朝天的搞建设,还能让咱们第一製药厂掉了队?”
郝仁点点头:“是啊,早上经过轧钢厂的时候,才发现那边的几块地都在打地基、建厂房了。”
“那里被划成了机械工业区—.”话锋一转,老张又说起了正事。“估计再等仨月,七八个分厂还是能建好的。在人员配置上,你有什么想法?“
对於人员配置,郝仁一早就提了建议。无非就是调几个车间副主任过去抓管理,在他们去的时候顺便再带上一帮熟识的工人传帮带。既有利於他们站稳脚跟,又可以快速的培训新进厂的工人。
“张领导,去年十月份的时候,西药车间不是进来一批中专生吗?”郝仁缓缓说出了他的提议。“当时因著加入工作时间较短的关係,在首次的车间副主任推选上,他们並没有得到工人们的认可。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他们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想是时候,给他们的肩膀上加加担子了。”
听了郝仁的这番话,老张的眼睛里透露出些许的惊讶。要知道,这批中专生还是当初卫生口塞进来的—嗐,自己怎么还有山头注意了?!
想到这里,老张微微頷首:“你是打算把车间副主任调去分厂,让车间重新推选?”
“没错,是这样的。”郝仁確定的回答道。“按照八个分厂计算,连带著车间副主任一起,少说得调动二三百號人。而且,还都得是咱们製药厂的积极分子。这样一来,不但是车间副主任,连著各班、组都会出现不少的空缺。“
“至於,各分厂的工人、保卫科、后勤等等,我看还是交给地方吧。一来可以解决回乡枪桿子的工作问题,二来就地招工对地方上也好。“
郝仁並没有把话说的太透。如今虽是五十年代,但是像建厂这种突然多出工人指標的事情,地方上终归还是有些小想法的。
老张似乎听明白了,他思忖片刻才道:“你的想法,同谭领导和我都是大差不差的。
但是保卫科的用人,谭领导认为坚决不能从地方上吸纳。这会儿西南、西北的剿匪工作,业已到了尾声。谭领导打算从他们中间,直接调人到地方分厂。”
对此,郝仁自然没什么意见。相反,他对谭领导的决定举双手赞成。越是与地方的关係简单化,保卫科的队伍才能越纯粹化。
“张领导,这样一来咱们製药厂的人手又要扩充了。”
“早晚都是要扩充的。”老张看了看窗外,接著说道。“这个夏天还有两个多月就结束了,等秋天来临的时候,抗疟丸就要来个大扩產了。”
是啊,秋天到了,全国各地的黄蒿要源源不断的运过来了。
“整株黄蒿即使乾燥后,仍然拋的很。建议还是由地方上打碎,装进麻袋运过来吧。”郝仁提了个建议。
老张点头以示赞同:“这倒是个好主意!”
去年因著黄蒿这一原材料的限制,抗疟丸的生產始终限制在三个车间;如今在原材料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今年的抗疟丸无论是產量还是出口外匯上,应该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与此同时,刚刚修缮一新的天京塘沽新港迎来了第一批访客。
塘沽新港始建干1939年,为脚盆鸡侵略掠夺华北资源需要而修建的海港。到脚盆鸡投降时,只完成了工程量的百分之六十,码头长350米,原为两个泊位,计划建筑装煤机四座。脚盆鸡投降时,装煤机曾遭到破坏。我兔成立后,塘沽新港回到人民的手中。1951年8月,上级发布修建塘沽新港的命令,经过建港工人的努力,於1952年10月重新开港。
“苏大强同志,你还亲自跑过来了?”
苏大强看了眼身后海面上的几艘货轮,嘆了口气:“了老鼻子的外匯,才租到了这些子货轮,还不能让我们搭个顺风船了?”
此话一出,周围几人都苦笑起来。
“哎,万事开头难。等咱们有了自己的造船厂,就不用再看別人的脸色了。”
苏大强点点头,说道:“加工厂都准备好了?”
“一早就准备好了,现在就等著这批玉米大豆过来了。”这时,来人笑了起来。“前几天还收到电报,说船队停靠在了沪上港。没想到,这么快就到我们天京了。“
“沪上那里的製药厂,需要玉米—..“话说了一半,苏大强忽然意识到什么,立即闭上了嘴。“咱们进去说吧。”
“好,去我那坐坐。”来人爽快的拉住了苏大强的胳膊。“你上回给我拿来的普洱,我可还没捨得喝吶。“
“您倒是真能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
说完,两人一起笑出了声来。
塘沽新港的一间小办公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物品和木箱。墙壁上掛满了地图和照片,地上简单的铺著一层打了漆的木板。屋里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桌子上堆著杂物和文件,靠墙处的椅子上放著一件外套和一个茶缸。屋里还有一个窗户,窗外就是港口的卸货区,可以看到各种渔船和货船。
“地板上刚刷的油漆,还有些味道。”
近海的地方,油漆、桐油那是少不了的。海风里带过来的水汽,盐分可不少。甭说是木製地板了,就算是钢、铁、铝,都能慢慢的给你啃出洞来。(原电池)
接过对方递来的水杯,苏大强不以为意的点了点头。
“刚才人多,没好跟你细说。”苏大强的嗓音略微有些嘶哑,这是长时间海上行走的特徵。“这次进口的玉米,一小半都卸在了沪上港口。那里的製药厂,正准备使用玉米大规模的生產青霉素。”
“这么快就能量產了?”来人有些诧异。“记得还是上个月月初吧?第一製药厂那边才提出的玉米发酵技术。这么快就通过验证了?“
“具体细节我也不是太清楚。”苏大强呷了口茶水,润了润嗓子。“反正是半道上接到的通知,让船队在沪上港口停半天。“
“量產了好啊!半岛那边的青霉素也快消耗光了,全靠著口服青霉素找补著。”
闻言,苏大强皱起了眉头:“还在胶著著?”
“鹰酱还是不死心!被咱们连续端掉了几条补给线后,仍然不老实。话说回来,你们搞的这些情报真是帮了大忙了!不但知道鹰酱和棒子的运输路线,就连运输时间都能精確到天——苏大强,真是辛苦你们了!“
听了对面的话,苏大强的脸色稍微红了一下。直到现在,他都没弄明白为什么那帮鹰鉤鼻会提供情报。仅仅为了抗疟丸,奥美养胃丸等等的合作、赚钱?
不能够吧,这世上还能有为了一己私利牺牲国家利益的人?
“確定了几家生產厂?”苏大强决定跳开这个话题。
来人想了片刻,缓缓说道:“你这可是好几万吨的玉米大豆吶,单靠天京是不行的。
所以,留下一半供给天京的三家麵粉厂、榨油厂;其它的连夜运抵四九城,由他们那边的厂子接手吧。”
“这次是仓促了些。”苏大强看向窗外的轮船,轻声说道。“后续每月的粮食进口,会从南粤一路向北,途径温州港、沪上港、连云港港、烟臺港,直到天京港这里。这样就把粮食加工的压力分摊了,货轮的租用费也能省掉不少。”
来人张了张嘴,终是无奈的没有言语。他多想告诉苏大强,这种压力他喜欢的紧,巴不得整天都能看到十几艘货轮堵在港口。(中波轮船,三千到五千吨排水量)
“那几个港口还在修缮吶——”他好心提醒道。
苏大强看出了他的心思,笑道:“又不是什么大件货物,找些驳船就能卸载了。”
“说的——也是。”
之后,两人便默默的没再言语。直到四九城的车队过来了,他们才一起去办了交接手续。
此时夕阳西斜,海岸线上印著金色的斑驳。海风拂过脸庞带来了丝丝凉意,浪一波一波不断地拍打著海岸,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几只鸥鸟在岸边翩翩起舞,在这美丽的海面上展现了它们优美的身姿。海天一色,蔚蓝的天空、浅蓝的海水交相辉映,仿佛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画卷。
这个时代的兔国內海,景色可著实是太美好了。
>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